校庆网站首页 新闻公告 大事记 我与河南大学 送祝福 捐赠项目 校庆动态 校庆日程 学术活动

我与河南大学

当前位置: 校庆网站首页>>我与河南大学>>正文

我与河南大学校报的笔耕圆梦故事

2022年04月24日
作者:    张国臣           资料来源: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殿。学校都有学习交流的园地,校报是师生笔耕的良苑。

巨树参天。在庆贺河南大学获得中国“双一流”大学及建校110年之际,回首往事,我难忘河南大学教书育人的领导和老师,难忘支持帮助我学习办刊笔耕的各级师生朋友,难忘《河南大学报》及众多报刊的圆梦情缘故事......

一、梦缘中岳

人生有初心,干事皆有缘。

我出生于中岳嵩山南麓的登封县宣化镇。登封者,是女皇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登嵩山、封中岳大帝宣告成功所赐县名;宣化者,宣而化育也。宣化镇背依嵩山之荟萃山,面临颍河之源白沙湖,山翠水碧,景色宜人,是千年古镇。有《登封宣化》诗赞曰:“白沙湖碧迷陶潜,荟萃山碧痴谪仙。勤奋读耕力开创,宣而化育众鹰旋。”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是父母、老师身体力行带给孩子的影响。石坚迸火,苦多励志,我的父亲张颍水,是一个忠厚老实,谨慎实干,乐善好施的人,读过私塾,大学毕业后一生任教,严格教育子女,要求“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打人,不骂人,好好学习,健康成才”。我和姐姐弟弟妹妹们心存敬畏,牢记于心。我五岁开始苦背《三字经》《弟子规》等诗篇,不懂也要背诵;每天临摹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碑帖,日省修身。记得1962年上小学时,学校有《学习园地》《元旦特刊》,图文并茂,我和同学们都争相学习观看。我的第一个老师叫付桂叶,是登封县“特级模范教师”,长得漂亮,气质高雅,个子不高,头发乌黑,弯弯的柳叶眉下眸子闪光。她让我坐第一排,当班长,手把手教我爱护书籍,把课本书皮包得整整齐齐,培养我干净整洁干练做事的好习惯;她讲“李白铁棒磨针”的故事,坚定同学们努力学习为国争光的信念;她教导我们要“学雷锋,做好事,争当三好生”,培养学生们干善事、多奉献、做好人的优良品德;她要我带头打扫教室卫生,培养吃亏、吃苦、服务同学的好作风,使我全票评上学校的“三好生”,最早戴上红领巾;她教我们写作文,我写的《迎春》登上校刊后,心里美滋滋的。有一天,少先队开会,同学们畅谈长大后的梦想,我站起来发言,大声说:“要当中国作家!”

嵩山少林寺是中国禅宗祖庭、武术圣地。登封县的小学体育课是学练少林拳。县教育局聘请少林高僧释德根拳师讲授。释老师个子不高,身体偏瘦,但眼睛发亮有神,站立马步如松,握拳出击似风。他与我父亲是好友,教我们学生练“少林小洪拳”后,多次单独给我开“小灶”,让我看他珍藏多年的《少林拳法秘籍》,那发黄的草纸图书用红绸巾抱着,书中的每一招都有简单的图解。他给我讲唐朝“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明朝少林英雄保家卫国的故事,一招一式地教我练少林功夫。我拜他为师,在学校松树林中,起早贪黑,刻苦练习。释德根师傅曾笑着对我父亲说:“国臣干事特别吃苦认真,一定会有出息的”。

良好的环境可以教育人、培养人、成就人。我中学时期的恩师叫陈万有,高高的个子,胖胖的身躯,大大的眼睛,白白的脸庞,走起路来,两腿生风;讲起课来,声如洪钟。想起他,眼前还浮现出他当年讲课时陶醉课文、眉飞色舞、来回走动、慷慨激昂的神采;耳畔,还回荡着他那讲解朗诵苏东坡词豪放宏亮的声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同学们听课入迷,有时竟忘记了下课铃声。那时候,缺书啊!他让我抄《唐诗三百首》,并把他多年积累的剪报、语文写作知识资料交给我,让我学刻蜡版,油印成《文苑集萃》,发给同学们。这是恩师的培育厚爱啊!编辑是学习,刻版是加深学习,校对油印是更进一步的学习。别的同学下课出去游玩了,我却在一字一句用魏体刻写。吃亏是福,吃苦养德,我的中文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就是在敬爱的万有恩师精心教导下逐渐提高的。我刻印的书刊,一时“洛阳纸贵”,其他班的同学们要,学校的老师们也要,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水平。我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地把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言写在日记本扉页上:“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以此励志铭心!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灵魂相互沟通的媒介,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世间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我读登封县第一高中时,学校领导王太平要求学生多读《唐诗》《宋词》等书,增加知识储备,开阔视野。有一天上语文课,吴应魁老师讲授李白《五律.春归嵩山》主题思想和写作艺术,我大胆学摹,步李白元韵和之:“少小读嵩阳,常登玉女峰。朝吟太白句,夜画少林松。春来化冰雪,冬去长花茸。云海无际涯,横空腾巨龙。”李明老师负责从学生作文中挑选优秀文章刊发校报专刊,我有幸多次选中,并在《登封文艺》转载发表。我高中毕业后即留校教高中,主编《学习园地》《元旦特刊》等校报校刊,组织写作征稿、编辑美化版面,实现了教学相长。

文化是水,文化是力。1977年元月,登封县委书记张元喜看到我发表的几篇文章,非常喜欢,就把我从登封一中调到登封电厂会战指挥部当宣传干事。从学校到企业工作是我人生的关键转折。登封一中党支部书记白秀芬老师正直善良、遇事果断、惜才爱才,亲自教我到企业工作的方法,还把她家的新自行车推出来,让我快速办理调动手续。我在登封电厂做“战地记者”,编办《登电通讯》厂报和“会战工作园地”板报,经常深入到建筑工地、生产一线采访,发现先进人物和事迹,写文章、鼓士气,赢得领导和工人师傅们的称赞和好评,被评为“劳动模范”。

推崇读书的人不会停步,热爱读书的人不断新生。1977年,党中央英明决策,恢复高考。10月初,广播里公布了国家恢复高考的决定,千千万万的青年奔走相告,高兴极了!一天上午,陈万有老师步行几十里来到电厂,给我送来了《历史》、《地理》课本。明媚的阳光下,他紧紧握住我的双手,语重心长地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结束了,国家终于恢复高考了,机遇难得!你过去上学没有系统学习史地课,现在离考试只剩21天了,要抓紧复习补上啊!”聆听着恩师的殷切话语,抚摸着他送来的珍贵的史地课本,我咬牙发誓: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命运,一定全力以赴参加高考,决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时光如金,怎么复习?编报写作经验告诉我,不动笔墨不读书!我把恩师送的教科书看了又看,用设问问答的方式,对照书本,列出提纲,归纳记录,条分缕析,增加记忆,曾连续18天没脱衣服,抓紧读习。为了节省吃饭的时间,我买来两斤馒头,看书太饿了,就掰个馒头用开水泡泡充饥;白天照常工作,夜晚太困了,就用针刺手指出血,以保持头脑清醒;深夜、凌晨,实在太困了,不敢躺床,怕睡不醒,就趴在桌上小憩,用不舒服的姿势驱除睡意,与时间赛跑。1977年,河南省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文艺创作增加机缘,我在编中学校报时,曾写有多首纪念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建党立国丰功伟绩的长诗,材料丰富,感情深厚,写起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写成,另外,史地、政治考卷也都全部答完。天道酬勤,我有幸以登封“文科状元”考入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从此,开启了人生之读书研究、笔耕创作的圆梦之旅。

二、笔耕梁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978年3月4日,我到河南大学中文系报到。河南大学位于八朝古都梁园开封,创办于辛亥革命第二年。校园古树参天,建筑高雅;校风严谨,朴实创新。范文澜、冯友兰、郭绍虞、姚雪垠等著名专家学者都曾在此教书育人,形成“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培养和发扬优良的品德,用自己所学启发民智担当社会责任;要求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达到尽善尽美的最高境界。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困难和挑战,是苍天催促你进步的恩赐。粉碎“四人帮”,人民喜洋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人才荟萃大学。我初到中文系读书,听听教授在写作课上点评同学的优秀文章,与四面八方考来的同学一比,自己在穷苦偏僻、缺书少教的农村,明显读书少、见识窄、水平低,仅仅处于中等,时常为自己的知识不足而懊恼。

水到绝处是风景,人经磨难更精神。生命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困难之处,求教名师。3月23日,我去请教中文系主任任访秋教授,谈了学习中的苦恼。他拍拍我的肩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生就是一场面对苦难的挑战,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幸福就在于战胜困难迎接胜利的过程中。大学本科,是基本之科。大学本科四年,是知识打基础的四年。多少年的实践证明,大学是一个“没有硝烟”的竞争战场。勤奋的同学毕业时,有的可以再教懒惰的同学。希望你成为一个勤奋向上的人!”多么中肯的教诲啊,真是拨云见日,醍醐灌顶!当天,我在日记中写道:“我若是灯,就要用我的光明照亮黑暗;我若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来做一块木材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吸收的热放散出来,把我烧得粉身碎骨,给这人间添一点温暖。我愿意把自己学到的点滴知识献给人类,我愿意把自己的一点点本领献给祖国,我愿意为人民服务,做一头老实肯干的黄牛!”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恩师们为我指明了学习、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态度决定人生,笑迎挑战,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战胜困难,干自己愿意干的事,在圆梦的过程中享受奋斗的幸福。

知识改变命运,知耻而后勇。找到了不足,绝不甘心落后,我发誓要提高写作水平,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白天上基础课,聆听老师的教诲,我认真听课并记笔记。晚上自习,别人10点睡觉,我就到10号教学楼准备的“长明灯”教室学到12点,学啊,写啊,如醉如痴。一天,我看到河大校报,读老师和同学的文章,很受启发,就把当时校园学习和跑步竞赛情境记录下来,写了一首诗《起跑线上》:“眸子像闪电射向远方,热血已经沸腾。同学的脚尖用力蹬起,仿佛雄鹰展翅将飞越关山千重。/发令枪就是进军的号角,‘啪’,个个争先如利箭出弦。前进啊,胜利之花正向勇敢的强者招手,起跑线上,停恋一秒将被撇下很远……”。投稿校报,很快就发表了。这是刚上大学发表的第一篇习作,同学们祝贺,我获得了笔耕的快乐!

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原因的。茶叶因沸水才能释放出深蕴的茶香。我们班王刘纯同学书法绘画摄影俱佳,主办七七级《学习园地》,邀我一起编辑排版誊写。我们精心编辑稿件,设计版面。中文系各年级评比,我们年级的内容质量名列前茅。我发表的作品多了,被中文系学生会任命为通讯组长。我和孟宪明同学组织一批爱好写作的同学写稿。时任中文系团总支书记关仁训老师让我负责全校运动会报道,中文系发稿量为全校第一,受到表扬。

没有比心更大的海,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我在学习文艺理论的同时,开始创作,写的文艺评论《终篇不留一字者》《评徐洪波小说〈洁白的千层底〉》等文章被《大学生》杂志和校报刊发;我的纪实作文《图书馆记》被老师点评,推荐到《遍地红花》刊登。几个同学朗读文中的抒情佳句,为新时代大学生刻苦学习、拼搏奋进的壮志豪情叫好:“走出图书馆,背依粗壮的常青树,闻着那浓郁的清香,我把拳头紧紧握起。图书馆,你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见证者,你是向四化进军的宝塔山和加油站,今天,你哺育了我们,明天,我们定将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知识的新花,敬献在你的面前。”

天道酬勤,辛勤汗水换来的是累累硕果。在大一年级的下学期,我的作文《文似观山不喜平》等连连获优,写作课马荣连教授审看后大加赞扬,批语:“可免修了。”我说:“永远不能免修!”期末考试复习,我整理课堂笔记,列出厚厚一本复习提纲,和李新增、王国平、马修道、石云涛、马林平、王家坤、王民昌等同学坐在校园的松树林中,沐浴着明媚的阳光,相互提问,深研课题,考试连连获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王文金教授教我们“诗词课”,讲毛泽东词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名句,旁征博引,抑扬顿挫,引人入胜,要求我们多读、多记、多写。我们至今耳畔仍有他那“如连珠缀玉不绝而来”的美妙声音,眼前仍有他那“小荷初露尖尖角”的形象比喻,心中仍记着他讲的“荷花定律”揭示出的宇宙深刻的真理:只要有一定的量变积累,才能达到最后的质变。只要坚定信念,每天都比前一天有所突破,荷花就会在第30天一夜突绽,花满池塘。

三、诗词嵩山

学习犹如一只钻头,可开掘知识的深井;疑问,好像一把钥匙,可开启研究的大门。

嵩山是我的家乡,我爱嵩山。1980年5月,我在校图书馆读清代学者景日昣在嵩阳书院讲学时所著《说嵩》,看到历史上名人贤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游中岳歌嵩山的诗篇,深为家乡佛儒道包容发展的厚重文化而陶醉自豪,心想,祖国改革开放了,科学的春天来了,应该让世界了解嵩山文化,应该让嵩山文化走向世界,应该编一部歌颂嵩山文化的书,应该把历代名人歌咏嵩山的诗编辑注释光大。我编写《历代名人嵩山诗选》一书的计划,向中文系杨瑾书记、苏文魁副书记汇报,他们赞扬“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体现”,要我克服一切困难,完成此书。

编注古诗词何等难啊!我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步一步前进。首先,查遍图书馆内有关嵩山的古文典籍,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名人诗集中搜录抄下卡片;其次,对嵩山文物景点进行整理分类;最后,再对每首诗一字一句进行注释。

什么叫禅宗“壁观”、“理入”?什么叫“断臂立雪”“只履西归”?什么是道学“天人合一”?什么是新理学“德中诚敬恕”立身?周公在嵩山何时“观星测影”?何人创立“少林拳”......我遇到了一个个“拦路虎”。那些古代佛教禅宗之思想、典故和故事,那些道教的起源、发展和改良,那些儒学在嵩山的传播、创新和包容,那些嵩山的天文现象、地质构造、武术特点,等等,等等,一个个巨大而深奥的课题,让我心生敬畏,望而却步。

缘分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连结,是某种必然存在相遇的机会和可能。外语系女同学、登封一中的同班同学王素珍长得漂亮,心地善良,学习优秀,对我很好,支持我科学攻坚,写信说:“我喜欢您,您需要在学海中漫游,我助您撑槁扬帆,收集宝藏;您需要在苦中奋斗,我替您分担痛苦,不屈不挠同度时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您纵然遭遇像作家张扬那样的命运,余也决心终身相随,以肝胆相照,手足相帮。”她把省下的饭票送给我加强营养,节假日帮我翻查《辞海》《词源》,我们一起共同学习,释解翻译嵩山诗词,写作进度加快。与心爱的人一起干愿意干的事,是何等幸福啊!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手更大的天。书本上不明白的问题,就到实践中去解决。暑假,我和王素珍同学回到家乡嵩山,徒步考察了嵩山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观星台等历史文物建筑30多处,增加了感性认识;再对照古诗,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更明白了许多诗意。登封县历史文化专家、县教育局长吕江水老师,提供了很多嵩山人文书籍资料。中秋佳节,我们坐在法王寺月台,欣赏嵩门待月的美景;夜色苍茫,我们漫步少林碑廊,秉烛欣赏文人学士留下的墨宝;迎着旭日,我们站在峻极峰巅,体会“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回到河大,我对嵩山古诗词一首一首、一句一句思考、注释、笔耕。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有一次,我不理解宋人李允中《少林寺》诗中“花开五叶地生金”一句,即叩开于安澜教授的家门。老师细看此诗说:“这句诗涉及禅宗用典,你最好请教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即斗胆向赵朴初会长写信求教。一个月后,赵老的秘书回信,解释了“花开五叶”的禅典。“达摩来中国之前,曾许下一花开五叶的心愿。达摩在少林创立禅宗,逐步形成了五个流派,最终实现了愿望。”真是点石成金!我拿着信,高兴得跑上开封古城墙,高喊:“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同学们看着赵朴初会长秘书的信说:“你敢向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写信请教,胆子可真大啊!”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搞研究,做学问,河大的名师像工程师一样,指导我一步步深入前进。方法总比困难多,实在弄不懂的诗句,我就去请教华仲彦、高文、宋景昌、于安澜、王宗堂等教授,老师们多次修改释义,真是拨雾见天,点石成金。一天,我累得肠炎复发,疼痛难忍,连连服药,实在感到著书太难,还听到有人冷讽热嘲我“心比天高”,断言“大学生出书不成”,想放下退却时,宋景昌教授鼓励我说:“天下事何事不难?要译李白、杜甫的诗,只有学识比李白、杜甫高才能译啊!古代诗人作诗的时代背景、用典,当代人只有全面了解才能明白其意,才能注释啊!你还是大学生,你正干着一个教授都不敢干的事儿,如何不难呢?”老师的一席话让我如释重负,减轻了心理压力。我告诫自己,不能退却,不能失败,还要披荆斩棘,继续前进。遂投稿校报,以七言律诗《谒嵩山少林寺》,明心言志: “少室丛林寺接天,清泉流韵秀峰联。十年面壁创禅业,万派归宗化武拳。断臂鉴诚红雪染,怀仁护国铁衣穿。一花五叶开何处,地涌金莲妙法传。”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老师们的支持指导下,《历代名人嵩山诗选》终于完稿了,系主任任访秋教授非常高兴,亲写《序言》。那天,我在任老师书房,看着70多岁的老人苍劲有力的字体、字字珠玑的推介,感动得泪流满面。先生慈祥地让我坐在他的旁边,温和地说,“人贵有志,学有专攻。你如果现在研究唐宋文学,可能一生也很难超过全国大家;如果你深入研究嵩山少林文化,长此专攻,那些学术大家可能也永远超不过你。天道酬勤,有德无敌,努力吧!”这是一个经过风风雨雨、几十年如一日做学问的资深教授的教导和企盼,他的话激励我几十年向着嵩山文化学科研究拼搏奋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夜以继日,认真把200多首嵩山古诗编译注释成书。校报和多家媒体都发了消息。中国地质出版社徐元蒂教授精心编辑出版此书《嵩山》,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本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嵩山文化之书。

四、兼编校报

美好属于自信者,机会赐于开拓者,最终的胜利归于正直善良、学习奋进者。

1981年的春天,河南大学校园的迎春花开了,满园花香。中文系七七级党支部书记杜运通老师教现代文学课,很受同学们欢迎。他为人正派,经常和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拼搏向上。一天,他找到我说:“校党委宣传部向中文系党总支请援,要求选一个发表文章多且品质好的同学,现在就到校报编辑部兼任编辑,协助工作。系党总支认真研究,决定让你去,杨瑾书记上午10点找你谈话。”在上午课间操时间,我准时到达中文系党总支办公室。

明亮的办公室里,杨瑾书记和苏文魁副书记的桌子并排放着。杨瑾书记,军队干部出身,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身体强壮,方正脸庞,两眼发光,正气凛然,有一种将军的气质和魄力。苏文魁副书记,高挑的身材,举止文雅,是著名作家,出版了好几本诗集。同学们对两位领导都非常敬佩。杨书记热情地让我坐下,笑着说:“学校在咱系里选校报编辑。这是在校学生学习期间干老师的工作,万里挑一,也是件光荣的事,你务必干好!”苏副书记拍拍我的肩头说:“你发表文章多,文笔挺好。编报有编辑规律。新领域,任务重,还要上课学习,你会比其他同学更加辛苦,要统筹兼顾啊!”语重心长,句句真切,多么好的领导、老师啊!“坚决服从组织决定!”我握着他们的手,大声说:“保证完成任务,为中文系争光!”随即,我就到校党委宣传部向申志诚部长报到。

一个大学生正在读书,却要兼职从事老师干的编辑工作,我心里有点紧张。申志诚部长高高的个子,满脸笑容,说话声如洪钟,握着我的手说:“感谢中文系的鼎力支持,我看过你写的作品,政治观点鲜明,文笔流畅秀美,挺好!今后,你既要上课读书,还要学习编辑业务知识,帮助编稿,要注意保重身体啊!”和蔼关心的话语温暖人心。他拉着我的手,亲自带我到校报编辑部,安排了办公桌。从此,我白天上课,晚上加班,策划版面,对投稿的文章进行修改、整理润色,向编辑业务方向前进。

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相信什么,只要努力拼搏奋进,就会发生什么。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不断追逐实现他的梦想。我喜爱编辑,小学、中学即主编班级“学习园地”、学校《元旦特刊》等。吃亏是福,多干工作能增加知识并提高工作能力。大学四年级进入校报编辑部,我从组稿、编稿、划版、标字体字号开始,认真学习编辑业务,了解编辑重要消息的“引题、主题和副题”,掌握消息写作的“五个W”、导语的13种写法、结尾的5种写法,通讯的三大要素——记叙、议论、抒情的灵活结合运用,等等。把握编辑规律,熟悉编、排、校、印、发的全过程,亲自到印刷厂和工人师傅一起改版、签印。一期又一期,报纸的质量提高了,师生们爱看了,我也因此多次受到表扬。

世界文化遗产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是中国多角形密檐式塔的鼻祖,是中国佛塔建筑史上圆筒式的一个孤例,是一种看得见的中外文化融合音符,1400多年历经风雨,巍然屹立。1980年暑假,我再次考察,发现嵩岳寺塔塔基宽大,深扎嵩岳大地;塔身由数百万块小青砖堆砌而成,结构严密坚实;外形秀丽,融合欧洲雕塑艺术,构成了圆润的抛物线,使塔稳重而不失轻盈,庄重而不失明快,展现出佛教坐镇中岳锐意进取的向上精神!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联想人生路漫,回味大学生兼职编辑校报工作,我感到,只有读书学习打好深厚根基,才能建起文化高楼;只有包容万物,才能创新学业,独树一帜;只有将一篇篇文稿、一个个字符精编累集,方成版面精品。文化启迪智慧,我从圣山古迹得到灵感,感悟心灵,不由挥笔填词 《浪淘沙·访嵩岳寺》,投稿校报,以文化人:“太室莽苍苍,攀越寻芳。巍峨佛塔接天堂。融合中西艺术美,历尽沧桑。/ 血汗洒龙岗,豪气蕴藏。青砖弧线缀华章。筒建中空称鼻祖,华夏荣光。”

我非常感谢河大党组织的精心培育,在我上大学读书期间就安排我参与编辑业务!虽然累些、苦些,但增加了知识,锻炼了身体,磨炼了意志,学到了本领,提高了才干,为以后我持续笔耕,从事新闻编辑出版工作做了基础性的准备。

五、改扩“窗口”

读书学习、笔耕创作是何等的幸福啊!

1982年元月,在岳耀钦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毕业论文获得优秀,获文学学士。校党委决定让我留校工作。我一手拿“工作派遣证”,一手拿“入党申请书”,到河大宣传部报到。申志诚部长说:“大学本科四年,你品学俱优留校。新的工作开始了,也是新的学习开始,努力吧!”

大学是读书、教书、著书之所,是创造精神产品的圣地。留校工作,我仍保持“住室——办公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白天提前到岗,打扫楼道和办公室卫生。上班,向老领导学习,在工作中学习研究宣传工作规律和特点,干劲十足。晚上浸泡在校图书馆,像一块干透的海绵,不断地吸收知识的养分,一坐几个小时,如饥似渴地读书,有时到“忘我”的地步。1982年5月,申志诚部长交给我一个重要任务,受组织重托,为迎接70年校庆,编写《河南大学概况》一书。我夜以继日,累得吐血住院,圆满完成。校领导李润田、靳德行等老师支持我工作之余搞科研。1984年,我应邀主持编写出版9本“少林武术”系列丛书,《少林气功》《少林搏击术》等影响海内外;同年出版《中国艺术之最》,编注《少林诗词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审看后认为内容丰富,质量高雅,题写书名,赞扬志贺。

编辑是学习的载体,能总结发现美和丑、好和坏、对与错,真是笔临墨海思千古,背负云天望八荒!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1985年1月,我任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不久,又任《河南大学报》编辑部主任,走上副处级领导岗位。校党委副书记靳德行教授亲自与我谈话:“校报是党的喉舌,是教育宣传、联系师生的纽带,是对外宣传的窗口,责任重大,你要加强学习,大胆开拓,提高质量,争创一流。”我握紧拳头说:“请校党委看我实际行动吧!”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立即投入工作,在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张振江教授的领导下,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征求师生的意见建议,报校党委同意,采取七项有效措施,对校报进行了改革创新:一是狠抓报纸编辑业务学习,带领全体编辑研究报纸的特点和规律,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提高编辑水平;二是改革美化版面,增加《重要新闻》《铁塔评论》《摄影漫画》《良苑文艺副刊》等30多个栏目,提高可读性;三是扩充内容,报纸由原来的五号字变为小五号字,使每期由13000字增加到28000字,增加了信息量;四是实行编辑责任制,开展评报,奖罚分明,提升质量;五是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固定出版日期,使报纸及时到达读者手中;六是建立发行网络,发行超过万份,实现报纸发行量的新突破;七是狠抓通讯员队伍建设,在全校开展“新闻写作知识竞赛”,发现人才,建立起学生通讯社。

改革换新貌,实干见成效。我和时任编辑韩家清、李明伟、程秀波、许友峰、刘剑涛、王荣科等一起精编稿件,美化版面,亲自到印刷厂校对报纸。同志们学习中国女排精神,树立一流目标,克服重重困难,干劲十足,拼搏奋进!有多少个夜晚干到凌晨,大家签付印后唱着歌,骑着自行车回到校园,那真是其乐融融啊!《河南大学报》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了,所登的稿子不断被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选载,许多名牌大学校报和地方来函,要求订阅并进行交流,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远。我写的一篇篇消息通讯在《中国青年报》和省报发表;组织学生通讯社,搞“校园征文大赛”,支持学生社团《羽帆诗社》《铁塔文学社》活动,鼓励大学生创作,持续发表学生习作,培养出戴鹏、王剑冰、范剑克、冯团彬、董林、高金光、李亚白、张鲜明、王吉波、钟海涛、王国钦、郭松林、王庆礼、郝银、赵克中、刘静沙、李暄、肖振华、张爱萍(萍子)、吴元成、侯永胜、杨石、邓艾芬、王清池、刘春龙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编辑、记者、诗人、作家。校报育才,名家辈出啊!

有所作为是工作生活的最高境界。1987年,我被评为河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获河南大学优秀管理奖。随后,又兼任河南大学少林武术学院副院长。

六、编撰《丛书》

面壁破壁,默然昭然。

文以载道。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恢复高考、改革开放10年的时候,我想应该做些什么向党和祖国献礼呢?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1987年4月至11月,我在工作之余,查阅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大部分高校校报,亲自和北大校报主编赵学文,中国人民大学校报主编刘葆观,复旦大学校报主编顾潜、副主编付亮,上海师大校报主编王亚仑,上海交大校报主编朱隆泉,山东大学校报主编陈崇斌,郑州大学校报主编胡山,华中师大校报主编唐昌宪,中山大学校报主编钟伟勇,吉林大学校报主编董玉贵,广西师大校报主编潘耀良,南开大学校报主编霍洪喜等高校校报同仁酝酿沟通,提出了编撰“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丛书的基本设想,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拥护。

党的领导是干好工作的根本。我将编撰《丛书》的完整计划向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靳德行、常务副校长申志诚、宣传部部长张振江等领导汇报,获得一致同意赞扬。我请校领导担任丛书主编,他们决定让我全面负责,担任主编,鼓励说:“不敢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青年干部贵在求真务实、开拓实干。你编撰《丛书》的目的和计划很好,就是要压担子,培养年轻干部和青年学者,克服困难,干成大事!”多么好的领导、老师啊!我和河南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管金麟、总编室主任段文勇认真研究,决定要提高该丛书的历史品位和文化价值,不但要“选好作品”,而且要回答“为什么选”,赏析其“好在哪里”,让人信服。这实际上又是一个文艺再创作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怎么组织编选赏析呢?首先,我们确定了入选作品的时限,即1978至1988年中国高校校报刊发的优秀文艺作品;其次,体现广泛性,即由各大学校报编辑部组织推荐优秀作品并赏析,保证其优秀度和艺术欣赏水平;其三,成立高规格的丛书编辑委员会,集体评审定稿,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干一件具有一定历史影响的大事、实事,真是不容易啊!此《丛书》工程浩大,任务艰巨。1988年元旦,开始面向全国高校校报征稿,我非常尊重全国高校校报主编,亲自写信报告编撰意图,光写“约稿信”就磨秃了两支钢笔。这项有益历史社会的文化工程,得到全国高校的广泛赞同和支持。1988年5月,共收到全国600多所高校3900余篇文稿,为了保证征文入选和质量,不少高校实行层层筛选,最后请名家赏析。6月3日,《丛书》编委会在河南大学召开会议,校党委副书记靳德行教授、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张振江教授和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赵帆声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对全国高校校报的《丛书》编委表示欢迎,对编稿提出了要求。

我们精心组织,将编委分四个小组,用三天审定了稿件。又集体到登封考察、采访嵩山少林文化,编委们深为佛、儒、道三教荟萃的影响而震撼。山东大学等几个大学校报的编辑部主任都是资深老教授,见到我热烈握手并拥抱说:“你为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事业办了件大好事,我们信中称兄道弟,见面方知你是个30岁出头的小青年,不简单,不简单!”

鲜艳的花朵乃众人心血浇灌。“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丛书分《小说卷》《诗歌卷》《杂文卷》《散文卷》四卷,每卷上下册,格局宏大完整,一次性全部出版。

《丛书》顾问、时任河南省副省长于友先,河南大学党政领导靳德行、申志诚、张振江等教授多次指导《丛书》并予以大力支持;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教授阅后,非常高兴,大加赞扬,亲撰《丛书》总序,认为:“这套丛书内容丰富,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较全面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才华,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史料价值,是中国高等院校现实情况的一种真实反映。”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对入选作品的作者,将是一种有力的鼓励,对正在学习和从事文学创作、评论的广大学生,则提供了一份很好的教科书”。他称这套丛书“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校园文学的空白”。多么可敬可爱、睿智善良的前辈导师啊!

《丛书》顾问、美籍华人、著名作家聂华苓致书编者,赞扬编委会大胆开拓创新,付出辛勤劳动,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称“校园文学是国家文学的起点”,并“祝校园文学百花齐放”,对大学生作者予以热情勉励。

《丛书》顾问、著名作家魏巍在北京香山审看了这套丛书的《小说卷》作序说:“我仿佛看到,一群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向我走来,使我也变得年轻起来。”“每篇作品后面都附有赏析,用简练的文字指出了作品的优点及缺憾,为读者分析理解作品提供了参考,同时也对有志创作者指出了借鉴和启示。许多赏析文章写得言简意赅,对读者会有帮助作用。”

著名文艺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孙玉石认真审读了《诗歌卷》,欣然作序,高度评介大学生的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这些五彩缤纷的诗作里可以看到,他们的触须远远地伸到了学校的院墙之外。一颗颗年轻的心与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和人民息息相通。”

著名作家、杂文家冯英子在上海审看了《杂文卷》作序说:“这是一本很好的杂文集子,反映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杂文写作水平。”他高兴地指出,从书中可以看到,“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极大部分关心国事,敢于直面人生,亮出自己的思想,摆出自己的观点,这也说明了我们社会毕竟是进取的、向上的、奋发的”。

著名作家岑桑在广州冒着酷暑审读了《散文卷》,对编辑出版丛书的认真细致和大学生的写作水平高度赞扬,作序说:“看来编者选稿是严格的,赏析者的态度是认真的。”“其中好些佳作给我的印象是熏风一般的率真和清泉一般的透明,率真和透明得就像作者们那一颗颗年轻的心”……

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的付出和磨难。丛书终于出版了,大学生校园文化史料留下了,社会欢迎她,可我为她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再次住进了医院……

忆昔日主持编撰此《丛书》,可谓“峥嵘岁月稠”。其中,绝大多数人是正直无私、全力支持的,但也有个别不干工作却争名逐利的,更有个别人羡慕嫉妒恨,冷讽热嘲设绊子阻挡别人成功。但文化的力量、正义的力量是巨大的,必然战胜一切阻力。《丛书》出版后在全国发行,留下了校园文化历史的脚印,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时隔30多年再回看丛书中的作品,她真实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反映了当时大学生的志趣情操和写作水平,其中有许多作者现在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战线的著名专家学者。文如其人,谁能不为之自豪呢?

七、获奖中国

校报育才,笔耕良苑。

人在干,天在看。机遇是为热爱读书、勤奋实干、有能力的人准备的。感谢河大党委的精心培养、关心推荐,1988年11月,我走出河大校园,调任中共郑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从事市委重要文稿撰写及经济社会发展调研工作,成绩优秀。1990年3月,任市委机关报《郑州晚报》社社长,将《河南大学报》的成功经验光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奖惩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使该报成为全省第一家“告别铅与火,使用光和电”的报社。我狠抓报纸业务,亲自采访现场新闻,获全国晚报短新闻大赛奖;主编出版了150万字的《花鸟诗歌鉴赏辞典》。1991年10月,任中共郑州市委副秘书长兼市委办公厅主任,服务大局,统筹协调,大胆管理,政务信息、调研督查等工作都勇争一流。总结提炼出“团结奋进、务实创新、加压负重、勇争一流”的“郑州精神”。主编出版了《花鸟诗歌鉴赏辞典》和大型文化辞书《中国文化之最》,被史学家誉为“弘扬中华文化的壮举!”

人道酬仁。1996年,中共河南省委公开选拔副厅级干部,在省市领导和众多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走上考场,通过了笔试、面试、考察三关,任省委政研室副主任,进入省委的“智囊团”、“参谋部”。

心中有个太阳,浑身都是力量。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战胜自我,告别享乐,甘当“傻冒”,广泛读书,扩展知识,综合多年来区域文化研究感悟,克服重重困难,打通了前人走过但没有走通的路。我研究文化,三易其稿,淘沙见金,对中岳嵩山少林地区的禅宗、道教、儒教、天文、地理、建筑、武术、医药、经济等21个方面进行立体式探索论述,总结出嵩山文化“豪放、博大、包容”的特点及其规律,建立起“中国少林文化体系”,创立了一个新学科,1999年出版了47万字的《中国少林文化学》。时任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教授欣然审读作序,并在《人民日报》发表《嵩山深处考察中华文化》的评论,认为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研究了中岳嵩山少林寺一带古往今来的文化现象,建立起自己的体系,构成了一门学问。这是中华文化研究中一个可喜可贺的新成果!”《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和新华社《参考消息》等20多家媒体都重点宣传此学术创新成果。该书荣获郑州市政府“旅游发展突出贡献奖”、中南18省优秀图书奖、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

书道酬新,学贵专攻,文化创新链条一旦拉开,即派生出系列产品。2000年,我受中央电视台邀请,撰写10集文化风光电视片文学脚本《嵩山》,拍摄后央视连播。2003年,我出版《神奥嵩山》,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教授题词评介:“求索嵩山神奥处,谱写中原文化魂”。2005年,我高票通过,光荣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圆了童时的作家梦。

善俭诚信德积成,立雪面壁石入影。

感恩河大。2003年11月25日,在河南大学新闻中心成立暨《河南大学报》800期庆典时,校党委邀请我回河南大学作《世界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学术报告,讲河大校报编撰出版“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丛书的故事,弘扬校风,鼓舞士气,受到师生们热烈欢迎。2019年,我退休后,河大即聘我为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少林文化研究院院长,发挥余热,继续深入开展文化研究,笔耕圆梦。

在母校河南大学110岁华诞之际,我回想往事,感慨万千,填词《沁园春·百年河大》贺岁;河南日报社社长、著名作家、校友董林教授看到后,认为该词是对河大百年历史的科学总结,是弘扬母校百年教育精神的出彩词章,欣然写出《赏析》。河大党委书记卢克平教授看后赞曰:“师兄出口诗千行,学弟锦绣好文章。武能维稳安家邦,文可富国使民强”。《河南大学报》刊登此词释文,激励师生校友铭记河大百年历史,弘扬优良校风,再创辉煌:

出彩河南,嵩岳巍峨,九曲绵延。创共和新岁,预留欧美;神州鼎足,荟萃英贤。沐雨乘风,花开五叶,大地生金起紫烟。新时代,喜阳光巨树,挺立峰巅。

杏坛何以挥鞭。惟明德新民薪火传。看梁园弦诵,芬芳桃李;潭头恒学,血染旗幡。勤奋耕耘,绿城开拓,不破楼兰誓不还。大风起,为中华圆梦,奋谱鸿篇。


2022年4月17日凌晨于绿城求阙斋


作者简介:张国臣,1956年生,登封宣化镇人,河南大学中文系1977级学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博士、教授。先后任《河南大学报》编辑部主任、郑州晚报社社长、郑州市委办公厅主任、河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社会治安综治办主任、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司委主任等职,是中共河南省八届、九届省委委员,省十一届、十二届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工作之余,笔耕不辍,陆续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撰写10集《嵩山》文学脚本,中央电视台拍摄连播;出版“嵩山的流泉”丛书和《嵩岳烽火》等文化专著21部;开创“中国少林文化学“,作品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出版《中国检察文化发展暨管理模式研究》等法学著作四部,连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亚洲财富论坛第四届(中国)年会授予“亚洲影响力人物”殊荣。

河南大学110周年校庆主题网站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