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网站首页 新闻公告 大事记 我与河南大学 送祝福 捐赠项目 校庆动态 校庆日程 学术活动

大事记

当前位置: 校庆网站首页>>大事记>>正文

河大故事|乘风破浪建预校

2022年04月15日
作者:    乔石豪           资料来源:    河南日报客户端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加剧,国内各种矛盾不断激化。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国内有识之士要求变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应运而生,开启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成就了河南大学百年名校之辉煌。

预校孕育于风云激荡之际

为了延续封建统治,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强调“人才为政事之本。作育人才,端在修明学术……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1902年3月7日,河南巡抚锡良、学政林开谟上奏清廷,“拟将省城大学堂从速建立,以为之倡”,并拟定办学地址、生源、学额、经费等内容。1902年3月25日得到清廷回复,“着即督饬认真办理,仍随时考察,务收实效。”藉此,河南大学堂正式创办。据当时的官方刊物《学部官报》及《河南教育公报》记载,河南大学堂于1902年7月6日开学,选址在开封游击衙署(今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区所在地),学额共计二百名。

1902年8月,清政府《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今定省会所设学堂曰高等学堂。”河南大学堂因此于1903年改为河南高等学堂。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于是,河南高等学堂更名为河南高等学校。

无论是河南大学堂、河南高等学堂,还是河南高等学校,都沿袭尊孔读经的封建教育模式,存在着师资队伍素质差、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承担起新式教育的使命。据河南现代教育家王拱璧先生回忆,他在河南高等学堂上学时,监督(校长)是位老翰林,除了外语,其他各科教师多为候补官员。这样的师资队伍既缺乏现代科学素养,又官僚习气十足,与新式教育格格不入。

预校诞生于风起云涌之时

1912年春,时任河南省教育总会会长、河南省教育司司长的李时灿与河南提学使陈善同、河南省学务公所议员王敬芳、教育司科长林伯襄等人上书河南省政府,建议设立专门学校,多遣学生留学欧美,以造就真才,谋求强省兴邦之道。1912年4月27日,《大中民报》登载一则《欧美留学预备科将办》消息;4月29日,河南教育界知名人士联名在《大中民报》发表《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公启》,并呼吁:“夫国之强,强于学,一省亦然。”经河南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不久,河南都督张镇芳发咨文于河南省临时议会,经议定,设立一所培养留学生的预备学校,主要教学外语,为遣送学生留学欧美创造条件。经陈善同推荐,委派林伯襄任校长,择定开封市铁塔以南、原“河南贡院”旧址(今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为校址。因校址比邻铁塔,预校学生被称为“铁塔牌”。

1912年8月25日,《自由报》首次刊布《河南提学司招考留学欧美预科学生广告》,全文如下:

一、校名:该校定名为河南留学欧美预科学校。

二、校址:省议会东第一中学遗址。

三、班次:暂开英文班两班,每班以六十名为限。

四、毕业年限:四年毕业,毕业后择优公费资遣欧美留学,次者给予毕业文凭,择其所长,派充各学校教员。

五、投考资格:甲、身体健全;乙、年龄在十三岁以上六十岁以下;丙、国文通顺;丁、算学会习加减乘除命分者。

六、收费:学费每学期洋三元,膳费每月四元,操衣临时酌定,均于入校前一律交齐,书籍自备。

七、报名日期:自阳历九月初四日即阴历七月二十三日起至阳历九月二十日,即阴历八月初十日截止,并于报名时呈缴本身四寸相片一张,无论考取与否,概不退还。

八、报名处:学务公所专门科。

这则广告明确校名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即今河南大学的前身,后文简称预校),预校原定学制4年,后与南洋公学一致,改为5年,招生人数也有变动。9月25日,首届新生140人开学上课。自此,预校成为当时全国三所留学预备学校之一,拉开了河南现代高等教育的序幕。

预校起步于风华正茂之机

预校首任校长林伯襄先生提出“以教育致国家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理念,严格选聘教师,尊师重教,以校为家,对学生“既仁爱又严格”,每夜亲自掌着马灯巡看学生休息情况,无论风雨,数年如一日。林伯襄校长之后,王尚济校长为留法归国,丁德合校长为留日归国,李敬斋、张鸿烈校长为留美返国。历任校长坚持按照培养留学欧美预备生的宗旨和目标,以放眼全球、前瞻开放的视野,严格筛选师资,广揽贤才,为河南教育建设了一支学有专长、功力深厚的高层次、高学历教师队伍。

预校自1912年9月开办,到1923年3月改为中州大学,历时近12年,共招收学生7届10班,计662人,分为英文、德文、法文三科;毕业5届7班,计286人。其中,考取美、法、德、比、日、苏等国留学生者91人,在国内各大学就读者143人。留学国外获得学士学位者16人、硕士学位者9人、博士学位者24人,其中包括高济宇、杨廷宝、张伯声、赵九章等众多一流人才,他们中大多数人曾回校任教,成为早期河南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人才济济、生机勃发的预校,开启了河南乃至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并以前瞻开放、学以致用的办学特色,颠覆传统教育模式,积蓄了河南教育振兴的力量,成为河南教育发展的旗帜,为河南大学师生乃至河南人民留下了学不尽的榜样、读不尽的历史、用不尽的财富。

责任编辑:史晓琪

河南大学110周年校庆主题网站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制作